在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进程中,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提出 “内容加传播、文化加科技、内容加网络” 的三维战略,为新时代媒体转型提供了清晰的方法论。这一理念不仅呼应了行业变革趋势,更通过实践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融合发展之路。
一、内容为核,传播为翼: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
祝燕南强调,优质内容是媒体融合的根基,而传播力决定了内容的价值实现。近年来,全国广电系统通过 “线上线下融合、大屏小屏联动、长短视频互补、艺术技术并重” 的立体化传播格局,推动主流话语触达更广泛受众。例如,全国广电新媒体联盟 100 家成员单位的账号矩阵总粉丝量达 27.6 亿,“亿级” 传播成为常态,《习近平总书记的书单》《中国智慧中国行》等理论节目通过多平台分发,实现 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 的传播效果。
在内容生产层面,广电系统坚持 “思想精深、艺术精湛、制作精良” 的标准,推出《繁花》《南来北往》等现实题材作品,以及 “中轴线” 系列、《中国》系列纪录片等国风精品。这些内容既保持了文化深度,又通过短视频、微短剧等轻量化形式实现二次传播,形成 “一次采集、多次生成、多渠道传播” 的内容生产机制。

二、文化赋能科技,科技反哺文化:打造新型文化业态
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是媒体融合的关键突破口。祝燕南指出,广电视听行业需抓住 “科学技术颠覆式创新” 的机遇,推动 “文化 + 科技” 的双向赋能。例如,湖南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通过 AI、XR 等技术,让京剧大师梅兰芳 “复活” 于元宇宙空间,推出《少年梅兰芳之登台》等创新作品;毕节市运用全息投影、裸眼 3D 等技术,将历史街区、民族村寨转化为沉浸式文旅场景,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活化。
米兰体育官网在技术应用上,广电系统聚焦 “超高清、强智能” 的发展方向,构建科技创新体系。例如,湖南广电自主研发的 AIGC 技术已应用于新闻生产、节目制作等全流程,其 AI 手语播报系统覆盖 346 家电视台;国家广电总局推动人工智能在内容审核、个性化推荐等环节的应用,实现 “技术 + 内容” 的协同进化。
三、内容链接网络,网络激活生态:重构用户参与范式
“内容加网络” 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,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内容与用户的深度互动。祝燕南特别关注微短剧、网络直播等新兴形态,认为它们是 “极具吸引力的风口”。例如,“跟着微短剧去旅行” 创作计划已发布 59 部作品,《我的归途有风》《一梦枕星河》等微短剧带动取景地成为文旅打卡新地标;湖南广电的《好梦过长沙》通过 240 小时免签入境游的故事线,将橘子洲头、太平街等地标融入剧情,实现 “一部剧带火一座城” 的传播效应。
在网络分发策略上,广电系统注重 “数据驱动” 的精准传播。例如,湖南日报社开发的多媒体内容安全感知系统,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实现个性化推送,覆盖全省 72 个县级融媒体中心;国家广电总局推动 “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”,通过跨屏、跨网、跨终端的综合服务,让优质内容精准触达城乡受众。
结语:以融合之力开创视听新时代
祝燕南的 “三维战略” 不仅是方法论,更是价值导向 —— 通过内容提质、科技赋能、网络破圈,媒体融合正从 “物理叠加” 走向 “化学反应”。未来,随着 5G、元宇宙等新技术的深化应用,广电视听行业需进一步强化 “深度融合、协同发展” 理念,在内容创新、技术攻关、生态构建上持续突破,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。正如祝燕南所言:“唯有坚守‘人民广电为人民’的初心,才能在变革中重塑体系,在创新中赢得未来。”